中国人,总要懂一点传统文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国人都在急着挣钱。

那近些年,国人开始着急充实自己的大脑了。

急则生乱,很多人在汲取传统文化的路上饥不择食,剑走偏锋。

庆幸的是,总有人及时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传统的,

也有糟粕

有一个人叫丁璇,她在去年4月出了名。

起因是她在江西九江学院的一次演讲,将要点摘录如下:

关于女人的相貌,她说:

“老祖宗告诫人们,丑妇家中宝。”

“长得漂亮的女人她会利用她的姿色,邪淫放荡迷惑 男人,而造下弥天大罪。由于有几分姿色,让自己的男人天天看到她,就想过性生活。甚至一天好几次,早早地给精尽人亡,亲手又把丈夫给害死了,那可不是好相。那是妖媚相。”

关于女人的衣着,她说:

“这些女人之所以这样穿着暴露,无非是想向人显示她们的形体美,向异性显示她们的性感,是一种异常低俗的表现,还不容易怀孕。”

“现在得宫颈癌、宫颈糜烂的人,她有了这种病的女人,十分酷爱性感打扮。也教大家一个鉴别方法。”

“如果大部分女性衣不蔽体,则代表的是大自然不安定,地震、海啸、天坑,更加容易招致绿地被破坏。”

关于夫妻生活,她说:

“女性 的嫁妆,就是贞操。”

“一个女人和两个以上的男人发生关系,以后生出的孩子就是“杂种”,会携带前一个男人的记忆,所以现在的残疾儿童特别多。”

“三个男人的精液混在一起,就是剧*无比的*药,专门*杀不洁的女人。”

丁璇火了以后,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在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传播确实是在传播,至于是不是美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丁璇关于“女德”演讲视频截图

有一个书院,在去年10月份也出了名。

它叫豫章书院,本来就很有名,曾经是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但现在更有名了。

起因是传说它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孩子的难题:上网成瘾的、叛逆的、 的、早恋的,统统搞定。

家长趋之若鹜。

但去年10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死了。

真相被揭露,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暴力和虐待。

用手指粗的钢筋*打、在黑屋子里连续关十几天不给吃饭、甚至电击……

那个孩子就是被活活打死的。

但事件发生后,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他们这是在效法、恢复“古法教育”。

是啊,太“古法”了,都古道野蛮的原始社会去了。

豫章书院事件后,曝光的部分学生与媒体记者的聊天记录

还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另外一个地方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辽宁旅顺有一个女德班。

授课核心内容包括:

“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 层。”

“你说老母鸡的德行是什么?生蛋、孵蛋、孵小鸡,那你说人难道还不如老母鸡吗?”

“干嘛不刷碗?点外卖不刷碗,你已经丧失了妇道。”

“打不还口、骂不还手、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

这个教学班还特别强调女人在家要多干活,少说话。学员每天有一堂特别的劳动课:徒手擦便池,边擦还要边说:“它脏,我的心比它还脏。”

同样,他们打出的招聘依然是发扬传统美德。

辽宁旅顺女德班的讲师在孔子像前讲授“女德”课程

这些事件被报道之后,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因为这些人很滑稽,这些事很荒唐,让人怀疑那不是真的。

但我们又不得不注意到几个事实:

,从4月份到年底,短短大半年的时间里,被报道的大型新闻事件就有3起。网上一搜,新闻下跟帖揭露这种情况的更是数都数不清。

第二,这样荒唐的事情大有市场,不管是丁璇的讲座,豫章书院的问题少年矫正班,还是旅顺的女德班,报名的人都多到超乎想象。

第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

不禁要问个问题,传统文化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

不管内核是多肮脏,多无耻,只要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就能大摇大摆,招摇撞骗。

年的魅力

小时候看到身边的小朋友周末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钢琴、绘画、雕塑、舞蹈……

家里没钱不能报班,父母常常感到羞惭和遗憾。

等我也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发现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去报各种国学班了。

隔壁有个小朋友才四岁,他妈妈给报了两个班。周六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周日背唐诗、宋词、《论语》。

一天他妈妈领着他在小区的花园里背《三字经》,背了十几句后,背不出来了。

刚开始他妈妈还耐心地循序善诱,各种提示,但最终还是背不出来,她就火了,大声责骂,激动的时候还动手推了两把。

孩子一边抽泣,一边像复读机一样反复背卡住的那句三字经。

出于一种对孩子的怜悯,我凑过去和他们聊天,希望能救孩子于水火。

我问孩子:“你背《三字经》,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说不知道。

我又问他妈妈:“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她也回答说不知道。

我问:“那你为什么要他背?”

她回答说:“那么多孩子都在学。祖宗几百年传下来的东西,背了,肯定有用。”

我告诉她,我自己就是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按照我的理解,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每天快乐地玩耍,比背《三字经》更重要。

他妈妈像躲瘟疫一样抱着孩子逃开了。

大概是怕我教坏了她的孩子。

后来和别的邻居聊天了解到,他们家的孩子不准看电视,不准玩平板、手机,不准看幼儿画报,没事儿只能背这些国学。

平时在家,常用的礼貌用语不是“谢谢”“你好”,而是要一边作揖,一边说“多谢”“幸会”。

看看,传统文化就这么有魅力,让人走火入魔。

大街上卖狗皮膏药的,必定要说是几百年的 秘方;卖假古董的,必须要说是古墓出土。只有这样,才能骗到人,卖到好价钱。

中华民族年的传统文化,其中的魅力自不必多说。

中国人现在富裕了,需要让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这也自然是道理。

所以,我们提出了文化复兴,文化自信。前两年,小学教科书改版,大篇幅增加了古文、古诗的篇目。这都有道理。

就单说《三字经》好吗?好,当然是好。

但是好到要完全牺牲一个四岁孩子的全部快乐时光,好到要和现代一切元素隔绝吗?

那恐怕也是矫枉过正,走向极端了。

没有谁可以负责任地说,经过了岁月沉淀的就一定是好的。

能够穿越沧海桑田走到今天的,极有可能是流芳百世,同样也可能是遗臭万年。

比如开篇讲到的丁璇女士、旅顺女德班讲授的所谓“女德”,那都是千年的妖孽,遗祸不浅。

与时俱进的,才有生命力

公司的工作一直和“文化”两个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对我们的定义也始终在“文化”的范畴中。

前两天开会,问到同事们对“文化”两个字的理解,几乎所有人都说到而且只说到的关键词无非是:古代、传统、经典……

其实我有些困惑,问问这些人,所谓的传统经典你读过几本?只要他们足够诚实,绝大多数给的答案会是0.

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这些经典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生命力是什么?

为什么大多数人今天虽然推崇经典,但其实少有人懂?因为他们根本不曾真正有兴趣去了解过,有人努力了也都是浅尝辄止。

思来想去,我就想到了四个字:与时俱进。

拿儒家经典《论语》来说,能够从春秋流传到今天,跨越多年的历史长河,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汉朝“独尊儒术”之后,深深刻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和我们的*治、社会、生活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用更俗的话说,是因为它一直都对我们“有用”。

日本商业圣坛上的松下幸之助就说自己是凭半本《论语》治理的庞大的松下株式会社。

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代一定还有其他同样当量的经典,因为它后来没有实用价值,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为我们所知。

与时俱进,就是热烈拥抱当下

今天已经是智能时代。

上天遁地,日行八万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手机屏幕上一划拉,吃喝拉撒,娱乐工作,全部搞定。

就连我正在写的这篇稿子,也可以完全由机器人来代劳。

弘扬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逃离这个时代大背景,和这个时代决裂。

恰恰相反,要热烈拥抱当下,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以前说到手机游戏,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耽误孩子学习、妨碍夫妻感情、让人玩物丧志的洪水猛兽。

但你可能想不到,手游也能成为大众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日,腾讯天美工作室《 荣耀》的制作人李旻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北京大学演讲。

单霁翔院长演讲的主题就是“文化和科技的结合”。

李旻更是很具体地提到,《 荣耀》从一开始的使命就是“连接传统文化,打造时代IP”,成为“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新触点”。

玩过的人都知道,《 荣耀》里面确实成功融入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从历史人物角色的设置,到“霸王别姬”主题京剧皮肤、“游园惊梦”主题昆剧皮肤,再到牡丹亭等经典故事情节的植入,等等。

当然,这没办法和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相提并论,但我们不可否认,很多曾经对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既不感兴趣,又毫无所知的人,正是通过这款游戏有了一些了解,产生了一些兴趣。

3月日受天美工作室邀请,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在北大燕园做“传统文化与科技”主题演讲

这并不是个例。

年热播的《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都是和现代科技、娱乐精神完美结合的典型。

他们都成功将曾经看起来古板、严肃的历史、文物,嫁接到了大家熟知,又新闻乐见的平台和形式上。

我知道,很多专业的人士忍不住要站出来指责这种娱乐化的手段不够严肃。

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也有很多人批评它演绎、歪曲了历史。

但这并不能否认一个现实:

看《三国志》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对三国时期历史的了解源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成功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了明末以后,大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它对普及三国历史知识,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现在是一个富有娱乐精神的时代。

《 荣耀》也好,《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也好,他们能够成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引起大家的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如何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fz/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