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刚再谈怎样从环境中学习主动和利他的心

今天继续讨论怎样“从环境中学习”。

我学的是机械工程,当年学校的机制是三年都是基础工程学科,到第四年才分出机械、土木、电子等系。

第一天,我们那一届的工程系学生每一周都有一些必选课,都是挤在一个大礼堂里面,那天我目测一下是一定超过两百人,中期考之后剩下一半。

跟着三年我还是“独狼”式的从大大小小的课堂上课,一休息就马上跑到“大学中心”看看能否找到几个从香港来的同学,我就是这样过了几年外国大学生活。

第四年我选择了机械工程,因为我喜欢发动机、涡轮机等等,冒着“流体动力学”的风险就进去这个科目,全班就只有二十多人。

最后一年,同一个系的同学就有更多机会一起上一些课,课间休息时,学校也提供了专门房间让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学生能聚在一起“沟通”一下,但我还是很佩服自己,将“独狼”本色坚持到底,毕业后也没有回到学校,与同学也失联了。

进入职场后几个月,简直将我这条“独狼”折磨死了。

大学一年级,我可以躲在多人里面,教授也见不到我,四年级的时候,在二十多人里面也藏得不错。

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工厂,是世界五百强,但本地员工只有几百人,我的团队只有三个人,基本上就躲不了。

现在回想,我在学校的学习态度是“自私”(只管自己的功课)与“被动”的,学校尝试过通过环境来改变这些行为,但我这个愚钝的学生还以为聪明,将这些“团队协作”的机会都一一避过,成功毕业,这个就是典型的聪明笨伯。

极度痛苦后,终于悟出人生第一条做事原则,就是“迎难而上”。

开始时还是相当痛苦,也曾考虑过放弃,但这个放弃说容易却很难实现。后来遇上卡耐基的书,一切都不再一样。

现在我已想不出是什么原因,我工作的态度变得很“主动”,更重要就是“利他”。

在很多项目里,我只求将事情做好,不求功劳,甚至将功劳让给别人。这个改变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当我可以与平时敌对的工人能称兄道弟,工作氛围就很愉快。

有一个受过严重的工人,希望“转行”,做程序设计员。在当时的环境,这是跨界,四周的人都不支持他这个决定。

我利用我的工作便利,将他拉进组里做一个程序学习员,这个人在我面前就完全变了,自费买了一台appleII(当时是最火的电脑),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到我离开公司时,他已经成为正式的程序员,走上完全不一样的轨迹。

这些经历才是“学习”,这些学习才能积累职业经理人的财富(经历)。我之所以能积累到这些财富,是因为环境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做“利他”的事,也养成了“主动”的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如果你问我这些年学了什么知识点,我是一个都说不出来。有段时间,的确迷恋过知识点,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不太在意去学什么知识点。

现在反思,可能的理由是:从别人那里学的知识点始终都是别人的知识点,你很难去用它,但你在环境里发现的知识点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点。

所以我一直强调心态,有了正确的心态,你自然会发现对你有用的知识点。

绕了一圈希望说明:真正对你有用的知识点是需要你“从环境中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出来。我们的“课程”是搭起这个场景,希望大家从这个环境里发现适用的知识点,这个才是“真学习”。

上面的描述应该有点理论性,所以必须拉回现在的场景。现在的学习的环境是分成小组,小组学习才是这个学习环境的核心。而组长的角色是整个学习环境的核心,他/她需要成为一个学习的模范,具备一切标准和高效的学习行为。

小组学习的场景主要是打造出高效协助的工作环境,这种环境完全可以也应该移植到自己企业环境里。

要打造一个高效协助的学习环境是需要每个学员都具备“主动”与“利他”的精神。但估计有些学员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在学什么,包括一些老学员,进来后还是种种“独狼”行为,整天盯着老师来吸收知识点,环境里种种学习机会都看不见,这是一种很低效的学习行为。

今天我写这篇分享是受某个学习小组的启发。我每天都尽量观察每个组的学习状态,但一直没有发现一个高效的方式来做这件事。

那天我注意到这组里发出一个“互评次数记录”报表,记录每个组员点评其他学员的次数,点评最高就是“利他”行为的体现,如果零点评我只能认为是“独狼”行为了。

我也注意到有一个组“独狼”占了半数,吓我一跳,后来一看就知道原因了,因为组长就是头号“独狼”。

不过互评要求我前天才正式提出来,我会接受任何借口为什么是“独狼”,但今天开始我再不接受任何解释了,今天开始的“独狼”是你自己的一个决定。

我会建议班委调整打分机制,充分鼓励主动与利他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从环境里学习”的效果。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反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gailian/gailian/17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