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是职场分水岭吗海报新闻

快消行业职员老胡准备跳槽时,发现不少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中央某部委员工小刘,想在同单位换一个部门,无奈对方“原则上”要求35岁以下……

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朋友圈吐槽,35岁,本该属于职业黄金期,却在某些行业成为年龄上限。

这条若隐若现且纵贯体制内外的分界线,在哪些行业表现更加明显?是否涉及隐性年龄歧视?个人职业规划该如何应对?企业管理者怎么看?

本期议事厅邀请四位35岁以上职场人讲述亲身经历,他们的故事有焦虑与压力,也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有问”平台邀请数位法律学者、企业高管、互联网评论员等,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亲历者言

幸运逃离了职场焦虑

盈盈,金融从业者

高税收与好福利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大家并没有那么焦虑于升职加薪,有的人还停薪留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今年36岁,现居墨尔本,在澳洲的四大银行之一担任机构银行数字化的AssociateDirector,中文翻译叫“副总监”。总体来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没有35岁时间表的女性。

当然我也有过焦虑的时候,我曾为自己作为女人要生孩子而暂时离开职场、不得不放慢脚步而懊恼。但也就在35岁前后,我慢慢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跨过了需要操心温饱的阶段,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节奏。

我23岁复旦经济系本科毕业后,加入了渣打银行管理培训生项目。26岁调职到新加坡。29岁时,我怀着孕申请了INSEAD的MBA。在第二学期,从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十点,我都在学校念书,见不到醒着的儿子,那段时光回忆起来仍觉得有些遗憾。

毕业后,我继续留在新加坡也不是不可以,尤其考虑到新加坡交通便捷,回国方便,也容易请到合适的住家帮佣。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亲自陪伴孩子长大,于是在31岁那年,我离开亚洲搬到了墨尔本。

即使是在金融行业,这里每天仍然朝九晚五上下班,每周至少可以去健身房三四次,周末也不会加班,更适合照顾家庭,我也能和先生一起亲自带孩子。

在我身边,许多人似乎并不把升职加薪当作最重要的事。在我的级别,有我这样30多岁的,也有四五十岁的同事。

高税收与好福利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大家并没有那么焦虑于升职加薪。有的人还停薪留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女性则每生一个孩子就休一年假。我周围似乎没有人会因中年的到来,而感受到职场焦虑。

在我看来,职场招聘要求应聘者必须在35岁以下,是赤裸裸的歧视,也没有任何逻辑和理由。

在澳洲,不仅年龄不能作为招聘要求,性别、种族都不可以。许多公司甚至连高管都要求有一定百分比的女性名额。虽然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比如我讨厌因为这个名额的存在,人家会说我升职是因为身为女性。

但我仍然非常庆幸,这里的职场大环境让我不再焦虑。我目前的生活中也并非没有压力和挫败感,但它们更多来自于,自己的银行工作没有为客户提供应有的价值。

我算是一个逃离了中年职场焦虑的幸运者。

职场已没有我的位置

唐宝儿,待业

3年前,我辞职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所在省会城市后,求职就一直不顺。面试了好几家本地企业,他们都要35岁以下的

3年前,我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所在省会城市后,求职就一直不顺。面试了好几家本地企业,他们都要35岁以下的。

客气的HR会委婉拒绝我,不客气的直接没下文。我只能安慰自己说,HR也会变老的。

碰壁几次后,我自信心很受打击,就一直在家休息。

在这之前,其实我的简历是很好看的。我是本科毕业,有国企和大公司的工作经验。上一次辞职前,我所在的公司行业全国排名前十。

我老公和我差不多大,之前是通信运营商的工程项目经理。几年前,他当时所在的分公司效益不好,被调去新分公司。

我老公到新分公司时已经38岁了,被安排去爬塔安设备,需要爬到50米高甚至更高装天线。

人家初中毕业的20多岁的小伙子,一天爬三个塔很轻松。我老公本科毕业,虽然年轻时干过这样的活,但因为体力关系,每天只能爬一个,并且心理负担很重。

爬塔虽然有安全设施,但在那么高的地方,风又那么大,真的很怕哪天一不小心掉下来。

他那时常跟我说,我死了没事,但你和孩子怎么办?

因为压力太大,我老公后来辞职了。但他的年龄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开滴滴。还好有滴滴为我们这些中年失业的人提供工作岗位,使我们能养家糊口。

开滴滴也很辛苦,但多劳多得。我老公月纯收入五千到一万,关键是看一天干8小时还是15小时。

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健康问题。我老公多次说腿疼,腰疼,肩疼。

再说说我身边其他中年职场人。我认识的同龄人中当高管的很少,除了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女同学,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烈的危机感。

有个同学在某外企五百强公司干了十几年,现在边干业务,边利用公司的资源开自己的店。

还有个在央企的同学,常常对我说他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只会写材料,没有挣钱技能。

还有的人自己干,很辛苦。比如像我老公一样开滴滴,要不就是自己开小厂、小店什么的,做点小生意。

感觉职场上已经没有我们中年人的位置了。

不后悔跳槽去体制外

王毅之,互联网从业者

离开体制内一年多,现实的“焦虑”比我辞职时预想的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也有焦虑外的惊喜

35岁那年,我离开“委里”来到“公司”,由体制内来到体制外。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当时,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职业生涯和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

但我还是选择跳槽。这些年,我一直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fl/zyfl/1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