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2为什么有些人更能适应工作的剧

本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反脆弱职业结构”,为大家解决“35岁危机”提供不同的思路与出发点。

1反脆弱职业结构

上周的文章《反脆弱(1):为什么工作越稳定,人生越脆弱》,我介绍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并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利用“反脆弱结构”解决“35岁危机”?

先回顾一下“反脆弱”的概念,书中提出了三种状态:

脆弱态:玻璃杯很硬,但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强韧态:塑料杯容易变形,但掉在地上,一般完好无损;反脆弱态:想象有一种材质做成的杯子,当它掉在地上,会变成两个小杯子。简单说,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叫“强韧结构”,从外部风险中获利的能力,作者称之为“反脆弱结构”。

“35岁现象”的本质是“脆弱状态”,因为某些凭借年龄获得优势的行业与职业,一过35岁,脆弱性会大大增加。“35岁现象”更大的风险不是失业,而是心理上脆弱的承受能力,导致职场上“90/95后只能夸,70/80后随便骂”的现象。

每个人都想通过“提升能力”的方式抵抗外部风险,但总有“黑天鹅事件”超过你的风险抵御能力。所以“35岁现象”最好的方法是“以毒攻毒”,为自己建立一个“反脆弱职业结构”,让自己经常暴露在风险中,提高自己生活的“波动性”,利用“波动性”平衡风险,甚至在风险中获利。

这些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篇就介绍一个典型的“反脆弱职业结构”。

(本文的策略,仅针对30岁以上,30岁之前,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专业能力,从“脆弱态”进入“强韧态”)

2“斜杠青年”只是第一步

大家最熟悉的“反脆弱结构”是保险。

在日常支出中增加一部分保险费,在遭遇大风险时,让我们不至于没有翻身的机会。

保险的“反脆弱性”让我们可以在风险中“获益”——这种说法听上去有点怪怪的,那就换个说法,保险的核心就是把支出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投入自己可以控制的、有稳定预期的事件,另一部分投入用于抵御无法控制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这两部分对冲之后,还有正收益,即:在正常情况下有利可图,在极端风险下,不至于彻底失败。

所以,“反脆弱结构”的核心有两点:选择权、正向收益。

作者将其总结为“杠铃策略”,具体到职业发展上,就是放弃单一的中庸职业,让自己永远保留“最保守的职业”和“最激进的职业”两个选择权,而且总收益为正。

这样的例子很多: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的同时,研究相对论;卡夫卡白天在劳工事故保险局工,晚上回家写作,他从来不发表任何作品,因为这些年他事业顺利,从助理员一直升到总秘书;还有刘慈欣,在电厂做工程师的同时,完成了他所有的科幻作品……这些都是典型的“最保守”和“最激进”组合的“杠铃策略”,一是有选择权,人生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下注;二是上班的收益高于事业颗粒无收的风险,总收益为正。

作者指出了大部分人在职业选择上的误区——选择“中庸”,比如认为在大公司就职,风险小收入高。但实际上,大公司的稳定性让大部分人失去抗风险能力,而且当大部分人都这么选择时,你的成本收益很可能不匹配。

上期的文章很多人都提到“斜杠青年”,没错,“斜杠青年”符合“杠铃策略”的第一个条件——可选择性。但“斜杠青年”的标准模式是“生存职业+兴趣职业”,解决的是“现在的工作不感兴趣怎么办”的问题,只是因为基于兴趣爱好的职业,可以让你忍受前期无回报的问题,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兴趣转化为收入的途径。

但大部分“斜杠青年”都不能发展出“杠铃策略”,因为不符合后一个要素——正收益。

如果爱因斯坦是在一家竞争激烈的大公司做白领,那他再花时间研究相对论,一定会影响本职公司,这两者形成“零和游戏”,没有正收益;而刘慈欣之所以在制度严格的电厂工作的同时,还能写作,是基于电厂工程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人员随时到岗,以备突发事件,但大部分上班时间又没有什么具体工作,两者时间成本重叠,才能产生“正收益”。前者仅仅是“斜杠青年”,后者既是“斜杠青年”又是“杠铃策略”。

那么像卡夫卡这样因为工作太成功,而没有压力把作品拿出去发表的“斜杠青年”,算不算“杠铃策略”呢?

同样是。虽然他没有把写作发展为职业,但他保留这种选择权,又能保证总收益为正,就像买保险的人并不会希望出事一样,这也是相当好的“杠铃策略”。

“斜杠青年”想要发展成“杠铃策略”,一定要有预期回报,并且投入的成本是划得来的,大部分工作稳定的青年,晚上搞摇滚都只是“斜杠青年”而非“杠铃策略”。

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实现“正收益”的一个关键条件是主业和副业的成本可以共享,特别是30岁之后最贵的时间成本。

比如从事大客户销售而经常出差的本职工作,与某些具有同样特征的个人事业,可以组合成“杠铃策略”;专业技术人员与行业自媒体大V,可以组合成“杠铃策略”;专职太太和编剧作家,可以组合成“杠铃策略”;甚至我认识的一个在远郊房地产公司上班的人,利用每天上班在地铁上的两个小时学习,通过了难度极大的CPA考试,这也是“杠铃策略”。此外,“保守端”与“风险端”并非一成不变。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是专职写作,而不是一边上班边写作。其实边上班边写作的状态,我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从评论、小说到剧本,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fz/zyfz/1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