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员工猝死背后那些留在海外大厂的留学

这是我们的第篇文章

昨天,拼多多一名员工猝死的消息,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和微博。

根据报道,年12月29日凌晨1点多,拼多多旗下的“多多买菜”一名23岁的女员工,在下班回家路上突然腹痛倒地,经抢救无效身亡。

一些就职于拼多多的网友们也透露,正在抢占市场的“多多买菜”工作压力极大,工作强度也不是普通的大小周,而是上13天休1天的“超级大小周”。

这位23岁的女孩,在公司内部账号签名档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还是——“为多多守边疆”。

一个年轻生命,就这样因为仿佛无穷无尽的加班而凋零,如何不令人唏嘘?

国内互联网行业:内卷、、

前几年,人们聊起互联网企业,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体面”“高薪”,甚至“机会多,走上人生巅峰”。

但短短几年过去了,诸如“狼性精神就是勇于加班”“是福报”之类的口号却甚嚣尘上,加班、大小周、压力大、节奏快成了互联网行业的标签和代名词。

更过分的是,比工作时间更长的都出现了。

去年七月,一家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就因为让员工在办公室扎帐篷休息的新闻,上了热搜。

和满屋子帐篷交相辉映的是,这家公司办公室内的白板上还写着“不畏加班,不念下班”这样的标语。

毫无疑问,在这种安排和口号下,是企业家赤裸裸地将员工当做了工作机器,压榨着他们不眠不休地为企业工作,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但很可惜,对于广大的互联网人来说,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业内大厂,在赶着出项目的时候,程序员们是真的恨不得直接住在公司,把手头的项目搞定。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轮项目,继续,甚至.

即使最近关于年轻人健康,甚至过劳死的新闻越来越多,但绝大部分人还都是怀抱着侥幸心理坚持加班到深夜,认为那些猝死的事儿不会轮到自己头上。

然而,体检报告里越来越多的指标异常,却不停地警告着年轻人们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事实。

面对早已常态化,却难以改变的疯狂加班状态,拿命奋斗的国内年轻人们只得苦笑着调侃:

“心脏和字节只能一个跳动,生命和工资只能拼一个多多。”

实在忍受不了工作制的程序员们,要么转行,要么想尽办法跳槽到海外互联网企业,希望能找到一份并非的工作。

那么,那些进了海外互联网行业的留学生们,又是如何看待“工作制”呢?他们又是否是真的逃离了?

那些留在海外大厂的留学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在欧美国家,无论任何行业似乎都很少有加班的现象,至于国内的“工作制”“大小周”之类的工作状态,更是简直闻所未闻。

主页君采访到了几位留在国外互联网行业工作的留学生,一起看看他们对“”的看法吧~

James,85后,美国Facebook

“不和国内相比的话,Facebook的工作压力还是挺大的,堪称‘湾区血汗工厂’,而且我们oncall制度在整个北美互联网圈都出名了。

我现在是早上十点上班,晚上不到六点准时下班,一般而言我们组五点多就差不多陆陆续续下班了,待到八点就算加班了。

最辛苦的就是轮到oncall,必须24小时随时待命,不能出远门也不能玩得太嗨,睡觉也得把手机开震动,一有事儿就得立刻起床处理。

这简直比还可怕。

国内互联网企业实行工作制,我猜他们是不是把工时当做唯一考核标准了?

Facebook的话就比较看中movingfast,强调impact,熬夜写代码当然算impact,但找对方向把代码写得又快又好也是impact,花费最少的时间推进项目也是impact,尤其是后者,这才是工程师在职场中最该锻炼的能力。

但movingfast也不代表Facebook就没有加班,我就听说过好几次有人debug到凌晨,然后第二天照常上班的事儿。

如果只看工作时间,不看产出和效率,那么这种考核标准根本没意义,也不会锻炼任何综合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Facebook的食堂一直饱受赞誉

图源:网络

应该是因为国内就业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而且大家都想进大厂,你不想接受还有大把的人排着,所以大家都被迫接受了国内互联网的工作节奏。

不过要是有个的工作,既高薪又能快速锻炼各种能力,帮助我成为优秀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我还是会考虑接受的。”

Zora,90后,加拿大IBM

“我现在是的节奏,而且只要保证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就好,上下班的时间其实可以很弹性。我的很多同事就是或者。

国内们最羡慕国外的一点,可能就是像IBM这种不鼓励员工加班的文化吧,大家都普遍认为worklifebalance比较重要,总体来说正常情况下都没有要加班的情况。

不过,肯定都有例外,所以我也是没有完全脱离所谓的,因为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比如产品发行前夕,或者客户要求加急的时候,我们也会自觉加班保证项目完成交付,那几天的工作压力相对平时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而且,这种加班和国内的一样,没有加班费。

其实我也很理解国内一些工作制的程序员,如果换做我,工作做的也是我所热爱的事情,而且我有精力有能力来应对的工作节奏,我就会觉得这样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时间和身体都是我自己的,我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到了最大,那我就不会觉得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但国内工作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工作强度是企业强制的,即使你已经很累了也必须接受,否则就麻溜儿走人,而且后面还有一堆人盼着你赶紧给他们腾出个position,这种就肯定是剥削了。

所以很多人就都默认的常态化了,大概这就是年轻人的矛盾吧。

如果现在给我一个但是高薪的offer,我也会先衡量一下我自己的状态再决定会不会接受,毕竟人长大以后,我们就会发现需要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了,生活也很重要。

当然,钱依旧是个好东西。(手动笑哭)

对了,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我老公在国内的时候不是在某个挺不错的互联网企业吗,他就是,而且还得挺高兴,现在他看着我的工作节奏,就经常吐槽我不努力,不上进啥的,要是他他就无条件选择上海的.

我就逗他说:“你就是适合让人剥削的那种哈哈哈。”

Clare,95后,新加坡Garena

“没想到这个问题还能采访到我,Garena已经是东南亚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公司了,但实话实说,我们和中美的互联网企业没法比。

在新加坡工作肯定没有那么大压力,我们公司绝不会有‘不念下班’之类的口号,大家都是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而且我们也是弹性工作,或者都行。

其实这种八小时工作制对自制力也挺有要求的,工作时间规划好自己的任务安排,按照规划完成好每一件工作之后才能下班享受生活。

反正我肯定不会接受,不然我也不会专门出国留学了。

我觉得国内最可怕的就是那些公司全部都强制,甚至大家还对这种工作节奏见怪不怪,只要是互联网行业的员工,都只能走这一条路,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一样米还养百样人呢,难道百样人就都能接受同一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了?

不过,得益于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工作制对技术的锻炼,我们NTU的毕业生有时候就觉得自己比不上国内跳槽过来的developer.

可能是真的能锻炼人,但就是太累了,不适合我,给我高薪我也不去。”

如果可以

谁不想过上舒适的生活呢?

在吹鼓、之类的工作制的时候,绝大部分企业用都会直接把直接等同于“年轻就要奋斗,年轻就要,这样人生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

当然,主页君永远肯定奋斗的意义,我们能拿到“梦校”的offer,找到心仪的工作,不都是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奋斗过了吗?

然而,难道在工作岗位上只要了,就是所谓的“奋斗”吗?

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考证,算不算“奋斗”?

下班后培养兴趣爱好,努力发展副业,算不算“奋斗”?

新手爸妈买了全脑育儿书籍,励志要成为最好的父母,算不算“奋斗”?

这些在工作之外的在我进步和自我提升,同样是应该值得鼓励的。

在知乎上,一位一毕业刚走进职场就接受了工作制的小伙伴却认为,似乎也没那么不堪,他自己适应得挺好。

但就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或许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几年之后,当年轻人不再年轻,熬夜熬不动,还需要花费更多精力顾及家庭的时候,又有谁能继续呢?

最可怕的是,在盛行的风气下,允许八小时工作制的岗位越来越少。

既然不再年轻的员工不接受96,那就再招聘源源不断能的年轻人,把35岁以上还到不了管理岗位的员工都优化掉。

就像作者雷斯林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jn/zyjn/15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