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邹兆辰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原文载《史学月刊》年第1期,注释从略。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良史工文”的学术与社会效应——以田居俭先生的《李煜传》为例
邹兆辰
☆☆一把“良史工文”提上史家的重要日程☆☆
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夫史所载者事也,史必藉文而传,良史莫不工文。”他又说:“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田居俭先生认为,章学诚的这个比喻非常深刻,值得史学界同人重视。田先生多次写文章、做学术报告,强调“良史宜工文”,讲“史学工作者要有一副好文笔”。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良史宜工文》一文中提出:“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历史学家应该改进写作章法,转变文风,把‘良史工文’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发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撰述传统。”文章中他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笔,学习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文笔,学习现代史学大师翦伯赞的文笔,以及如何磨炼一副博采众长的好文笔的问题。他说,我深切感受到历史学界以外的读者,对历史著作有很大的隔膜,他们觉得不合口味,冷落疏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著作艰深晦涩,不注意深入浅出;又重质轻文,不讲究篇什文采。他强调古人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试想,一部佶屈聱牙,殷盘周诰式的“天书”,怎能使读者展卷披读、渐入佳境呢?
田居俭先生强调良史工文,并不是追求文章或史著表面上的文字华丽,更不是如现在某些人所做的那样哗众取宠,而是要赋予史学论著一种灵*。比如,他的《李煜传》完全是历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全书从头到尾充溢着厚重的历史感和翔实的信史感。但是,从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又与文学家没有什么两样。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都致力于把一位已经作古千年的人物再复活起来。
田先生文史兼工,他最珍爱自己十年磨一剑的成果《李煜传》。这本书的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来,他精雕细刻,不断修改,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出到第四版,成了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史学佳作。
此书的雏形是~年在《文史知识》上以《绝代才人,薄命君王》为总题连续刊载的文章。年吉林文史出版社纳入“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出版,书名《李后主新传》。得到读者肯定以后,田先生在初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全书,经过四个寒暑的深入探研,反复斟酌笔削,调整充实,形成了当代中国出版社年的修订本,改名为《李煜传》。《李煜传》出版以后,进一步得到同道和读者的赞许,史学界一些学者给予很高评价。自修订版问世以来,又得到更多知音的认同和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哪个医院白癜风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