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阑夕
“强国人”本是香港俚语,使用范围极窄,意指“来自强国的人”——这是一个反语,主要用于嘲讽中国大陆访客唯强国自居的趾高气昂的姿态,以及对中国媒体语境中连篇累牍的“强国崛起”的消极调侃——但是,随着互联网社交属性的日益普及,场景融合导致持有不同意识形态甚至处于不同阶层的网络用户得以直接交流,譬如曾经只能窥于报章的港台明星,如今却真切的活动于相对平等的微博上,在其发布微博底下敲出一句评论,也令人产生话语权被消弭之后的“对话”感知,故而即使有着防火长城的存在,也丝毫不能阻碍中国大陆网民翻越高墙追到Facebook、Instagram等地,责骂任何一个他们想要责骂的对象。于是,“强国人”的称谓开始跳出特定圈子,成为一种标签式的流行词汇,而“强国人”所具备的强烈的个人意志,也被视同一种文化或是文明上的“侵略”。
“强国人” 的特征,在于毫无克制的控制欲,具体表现在其热衷于制定言行的标准,若是不符合这套标准,“强国人”就会群起而攻之,认为这是违背做人准则的大逆不道。天灾人祸发生后若不在微博里点上一根蜡烛,便是不可理喻的冷血无情,如果生于这个国家而又批评这个国家,便是“端起碗来喝粥,放下筷子骂娘”的虚伪无耻,要是在某些*治正确的命题上存在异见——比如较真南京大屠杀究竟有没有30万人死去、钓鱼岛等领土纷争上中国*府是否有着错误——那么恭喜,这下很有可能中了头彩,你会见识到什么叫做“顺着网线爬过来掐死你”的马蜂气势。
浅薄的讲,这种“不从我意,必遭天谴”的“强国人”情感,与之教育体系、*治制度、历史传统都不无关系。“强国人”的教育,推崇标准答案,如果一篇文章里出现了蓝色的窗帘,那么必然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寻找 的原因;“强国人”的*治,讲究 服从,如果某些领域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它就一定是“不容置疑”的,没有讲道理的余地;“强国人”的历史,充满道统理念,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同流星稍纵即逝,从焚书坑儒到四库全书,都是奉行统一思想的目的,历朝历代不绝于世的文字狱也说明,拥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教育是糖衣,提供指定的营养,它引导公众,遵从的好处(被誉为“敲门砖”的学历),*治是炮弹,提供紧张的惩戒,它告诫公众,违反的坏处(所谓“*治污点”),历史是炮膛,提供动力与惯性,它警示公众,我们千百年来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在千百年后还要一直这么下去。
不可小觑这种“三位一体”的影响,它让很多反对者,其实都带上了被自己所反对的基因。一个相同的原理是,许多心理学专家的研究都表明,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几率相对要高许多,家庭暴力被证明是可以被“传承”的,尽管他们深受家庭暴力之苦,却因久而久之的浸染,而在心理层面与施暴者达到了同步。许多“强国人”并不承认这个标签,同时认为自己也是教育、*治以及历史的叛逆者——或者说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潜意识上,他们的判断和行动都与他们被赋予的设定保持一致。
以中港矛盾为例,早在年,一名中国大陆旅客滞留香港机场,向TVB记者抱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欠佳,抛出“要不是中央*府照顾你们,香港就完蛋了”这等惊世骇俗的狠话,后来也有香港本地的电视媒体断断续续的有意采访大陆游客,询问他们对于香港居民反感过量游客压力的话题,而这些在镜头前的“强国人”也毫不掩饰“恩主”角色的扮演,纷纷表示“如果没有我们消费,香港人就 ”,而这正是“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的现实投影,是自以为独立的附庸心态的作证。有趣的是,以舆情而言,如果单是把这种观念提炼出来,可能不会得到太多支持——比如在这条微博北京白癜风怎么办需要多少钱能治好白癜风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