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程序员的骄傲人的境况第四次阅读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 http://www.csjkc.com/

在上一章重点批评了现代思想家如马克思,洛克和斯密对劳动和工作的混淆之后,阿伦特在这一章正面说明了什么是她理解的「工作」。

从产物来看「工作」的特点

对于现代人来说,「工作」和「劳动」几乎是可以换用的两个词,但阿伦特做了明确区分。从产物的角度来说,「工作」这种活动同「劳动」 的差别,在于「工作」是为了产出能长久存在的东西。比如说建筑师建了一栋房子,固然会有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使用寿命,但和面包师做出来的面包,本身就是为了被消费(吃掉)是不同的。在现代世界,可能最典型的「工作者」即是程序员。

相比之下,「劳动」的产物会被消费掉(英文的consume更能体现其「消耗」的含义,而不是用钱购买的含义)。除了最典型的食物生产,其他的比如洗碗工,按摩师,保洁人员,他们的服务也是会被立即消费掉(满足了某种需求),而不会留下什么。更甚一步,现代复杂官僚体系下的公务员,他们的最主要活动也是『劳动』,而不是『工作』,因为他们的时间精力会被这个巨大的机器吸收,不会留下什么。

由于『工作』不断创造能持存的东西,我们的『世界』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在阿伦特那儿,「世界(world)」不是指宇宙或者地球,也不是中文字面意义的「所有时间和所有空间」(来自佛教用语),而是指人造物组成的,作为我们存在境况并限制着我们的环境。具体来说,包括肉眼可见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包括法律,文学艺术作品,物理定律等精神创造。当然,也包括一整个赛博空间。

阿伦特相当重视「世界」。她把「世界性(worldness)」看做是人的基本境况之一,即,我们一出生,就被人造世界包围(且不论狼孩),我们死去的时候,这个人造物的世界将继续存在下去。如果未来殖民星际,我们必须生活在人造世界中的这个境况将体现得更清楚。

从最哲学的角度,阿伦特认为,正是有这个「世界」的存在,我们才能去区分「主观」和「客观」,因为人造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指认的共同基础。我们聚在一个屋子里,都能承认某把椅子的存在,这个存在是客观的。反过来说,不能如此这般确认的,就是主观的。而如果没有「(人造)世界」,只「自然」(本质上不断变换着),我们就无法指着什么,让所有人都认可。

关于阿伦特眼中世界对于人们区分主客观的重大意义,读书会上有一些反对意见。即便一朵云,一片叶子无法给予足够的「客观性」,一座山,甚至太阳月亮,应该也足够让人们达成一致,认识到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

在现代科学视野下,更合理的说法,似乎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在前,才让我们能够发现「客观物理定律」。

另一方面,阿伦特诗意地写道,共同「世界」像一张桌子,把众人联系在一起,又彼此隔开。通过这张桌子的连接,人们即便没有私人交情,也可以聚集在一起。而没有共同世界,人们难免就要互相倾倒到彼此身上(如同在恋爱中的情形,纵使世界毁灭,流落孤岛也无关紧要)。

此外,对于*治活动来说,有一个可以一代一代存在下去的世界很重要。如果知道罗马帝国一定会灭亡,罗马的执*者们可能就不敢设想自己的活动有多么伟大,能成就「不朽业绩」。而「不朽」,是*治行动者们的 报酬。没了它,*治活动难免降格到获得一些很快就会被遗忘的「虚荣」,主要为了满足心理需求。

从活动本身的特征来看「工作」

前面我们从产物的角度来区别「工作」和「劳动」。那么「工作」活动本身有什么特征吗?

在阿伦特看来,工作本质上是不断地通过「暴力」把一些物质从大自然取出来,变成人造世界的一部分。这就和「劳动」的产物往往又通过新陈代谢的过程回归自然不同。相应的,工作的快乐之一是来自于掌控感,即对大自然的征服。

而这种掌控力的根源,在于它「目的-手段」思维方式。对于工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以及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一旦明确目标和标准,其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手段。

「工作」往往以设计蓝图为核心。因此,甚至可以说,工作在开始前就已经结束了。这和阿伦特在下一章会重点探讨的行动(作为一种过程,在做的时候才发生)截然不同。

工作一旦形成了一个制作流程,要制作更多的同样产物,就只需「复制」。这和「劳动」本质上的不断重复(想象农民必须不断种地)不同。劳动或许也可以从目的-手段的角度来思考,但从一个人「劳动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劳动(即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说,劳动其实是不断的在循环着自己,不以目标的达成为终点。而工作本质上是可以在目的达成,产物制作完毕的时刻停止下来的。

此外,工作者能完全的控制自己的产物(尤其是,可以随时毁掉自己的产物),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自由。这就和劳动者受制于生命必然性,行动者受制于其他行动者有所不同。

工作的特征和自由在经典程序员(而非堕落为劳动动物的码农)的自豪感中体现得很明显:他们能建造一个长久存在的产品(极其厌恶重复劳动)。他们对于长久存在有本能渴望(于是产生了InternetArchive和IPFS储存系统)。他们高薪(从而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他们本质上喜欢单干(从普遍直觉「好的程序员的效率是平庸程序员效率的10倍(CodeComplete)」到软件管理经典:《人月神话》,再到代码管理软件的版本控制,可以看出程序员对他人搅合到自己工作中的不信任),他们能够删库跑路乃至泄露代码和数据,造成一个富士康工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破坏。

机器作为人的境况

在区分了工作和劳动在「目标-手段」范畴的差异性之后,阿伦特顺着上一章批评马克思混淆了工作和劳动的思路,对传统劳动异化理论提出了一个很精彩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对人的异化,体现在劳动工具作为手段,控制了本来是主体的人。而在阿伦特看来,「劳动」本身根本谈不上目的和手段,劳动者最典型的特征,也不是使用某些劳动工具去实现目的,而是不断消费。而劳动和消费是一体的,不能说谁是鸡谁是蛋。

不过仅仅是阴阳怪气的否定一下马克思,阿伦特就不成其为20世纪最伟大的*治思想家之一了。阿伦特的创见,在于提出了「工具」和「机器」的区别,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异化」所描述的现象。

在阿伦特看来,「工具」就是被我们掌握,被我们所用的东西,不必诘屈聱牙地试图建立工具对人的异化理论。我们感受到的「异化」,其实来源于「机器」。「机器」不控制人,而是作为一种人的境况,为现代人所独有。我们知道,「境况」不会控制人,而只能限制人。境况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选择。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解。

而机器成为普遍境况之后,制造的目的,产品的美学,本身也被机器所限制了。例如,20世纪的轿车往往有棱有角而非流线形(想象一下桑塔纳轿车),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这种造型更加好看,而是受制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控制和数字机床的缺乏,材料成形的时候只好做成方方正正的样子。而现代只能手机的设计和短暂的生命周期,也依赖于电子元件制造业的迭代逻辑,而不是因为一台手机真的只能用3年。这种情况,也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这么崇拜「手工打造」。

而当自动化的机器成为一种境况之后,它似乎又具备了大自然的某种特色,不再有什么目的,也不是要服务人类,而是要自己存在下去,建造自己的世界。这种情形,在《机器人瓦力》这部动画片中有很好的描绘。

功利主义及其现代解决办法

前面主要是比较正面的说「工作」的价值,但「工作」的「目标-手段」思维,或者说功利主义,也带来了「 目标是什么」的问题。因为「目标-手段」的思维,会遭遇「无穷链条」。A本来是目标,又可以被理解为实现B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 目标,来让某个目标的价值得到证成。否则,一切就都是相对的,没有标准可以衡量一个工匠的工作价值。

传统的解决方案,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康德的「人是目的」,核心都是把人看做超越了目标-手段的锁链。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得到的追捧,就是典型的内在需求成为一切活动归依的表现。

但以人为所有价值的最终归依,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制成品」和「世界」本身的价值。这种情况在当代极其普遍。例如,目前北京有许多艺术心理治疗工作坊。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画画,雕塑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能流传的作品,而是为了活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某种(诸如灵性的)「体验」。又如,一个程序员在谈到他为什么做编程这份工作的时候,他主要谈论的是他享受编程中和机器的互动,或者他的性格适合编程,而不是去谈论,他想创造一个厉害的网站。

有没有一种超出了功利原则的工作产物呢?实际上人类的文化中,一直有一种超出功利主义的制作,那就是艺术。艺术家大概是现代社会 的幸存者,敢于直言不讳自己的工作不是为了有什么用,而是为了长久存在的工作者。

阿伦特的艺术观

阿伦特在 一节顺便阐释了她的艺术观。

在她看来,艺术品最纯粹的体现了工作产物的「持存性」,因为这种持存不是为了持久有用(一把椅子若不能耐久且很容易坏,就不适合坐了),而是为了审美的目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制作艺术品必须超越对生命本身的有用性的考量(因此不是劳动),也要超越对于有用性的考量(因此也不是工作)。阿伦特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关于思与诗切近的想法,认为艺术的前置物是思想。诗歌只需 程度的物化,因而离思想很近。

艺术的无用性来自思想的无用性。思想不是理性认知,不生产知识,而是生产意义,是人活着就会发生的一种活动。思想不同于情绪的无言,更需要被精确地表达,因此更渴求被物化为艺术。而对于下一章要大幅分析的「行动」来说,艺术的价值也体现在可以将行动者的事迹传颂下去,成为史诗。

不论如何,艺术品的存在至少让我们明确一点,评价制成品的最终标准,既不是它能否让生活更轻松一些,也不是功利主义者的有用与否,也不是制作者的体验好坏。阿伦特再一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只是想把我们之前的混作一团的看法区分开来,「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

请扫码加群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fl/zyfl/1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