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之十二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年,著名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设计了一个实验,该实验考察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他让被试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骑车,一共需要骑行25英里。第一种情景是被试单独骑车,整个骑车的过程只有被试一个人;第二种情景是让一个人跑步陪伴着被试;第三种情景是被试和他人进行骑车比赛。

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独自完成25英里的路程时,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陪伴时,被试的平均时速为31英里;有人骑车比赛时,被试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特里普里特通过这个实验结果提出了社会助长现象的理论,即一个人单独进行工作的效果,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可以增加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因为群体可以带来社会助长效应。

此实验一发表之后,引起了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兴趣。他在年到年进行了有关社会助长现象的一系列实验,找出了社会助长现象产生的原因。

奥尔波特实验过程

奥尔波特首先准备了相关的实验材料,即两套汉语词汇,其中一套比较简单,另外一套相对复杂。参加实验是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还有青年工人。他们在实验中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两套汉语词汇。奥尔波特会让他们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分别学习两套汉语词汇,一种环境是被试单独学习;另一种环境是被试在一个团体中和其他人一起学习。奥尔波特会在实验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下在不同环境中学习的情况以及学习效率、成绩等。奥尔波特会把这些记录的材料通过统计和分析,制作成被试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学习成绩曲线,并从事寻找环境与学习成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实验结果表明:当学习比较简单的汉语材料时,在团体中的学习效率比单独的学习效率更高,获得的学习成绩也较好;但是如果需要学习的汉语材料变得复杂以后,情况就完全相反了。

奥尔波特通过这个实验结果,告诉人们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好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当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简单性的劳动时,例如流水线的工作等,尽量让人们在团体的环境中工作,因为当一个人单独从事此类工作时,会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疲劳感,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作效率的降低。相反,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例如学术研究等,最好是单独一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完成,因为这样有利于当事人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是在团体环境中,当事人便无法静下心来去完成要做的工作。

因为,我们经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个只能用于简单性的劳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进入深度的思考,比如程序员的工作,最讨厌的就是打断了,一打断就可能半天想不起来当时准备写的逻辑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fz/zyfz/17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