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始于一场噩梦。
年,一个仿佛充满了混乱的年份。强大的红色苏联攻入了阿富汗山地,中东的以色列把各个阿拉伯国家打的抱头鼠窜,欧洲各国还在柏林墙前为了华约可能随时碾过来的辆坦克而提心吊胆,在亚洲嚣张许久的越南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惨痛教训,中国则刚刚结束一场动荡,开始试着走出泥潭。那时候,没人能看清世界在朝着哪个方向走,是在上升,还是在毁灭。恐惧如同暗夜中的雨丝,无声无息的四处蔓延,核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
就在那一年,年轻的加拿大重型卡车司机詹姆斯·卡梅隆做了一个噩梦,当时他只有26岁,开始闯荡好莱坞,试着成为一名导演。他得到了一个机会,拍摄一部很low的恐怖片,但是在五天之后他被开除了。他的生活也陷入到了最深的谷底,躺在自己临时栖身的旅行房车中昏昏沉沉。成名之后,他这样回忆,“当时我发着高烧,处于崩溃边缘,然后我做了一个梦,一个金属人从熊熊烈火中走出来,他的皮肤已经被烧掉,露出本来面目,但是它对着我笑了,散发着暗红光芒的眼睛死死盯住了我。”
被惊醒的卡梅隆记住了这个惊悚绝望的瞬间,他觉得这个梦一定有什么神秘的意义,试着将这个梦编成一个故事。在一系列经典概念的罗织下,他写出了一个剧本,但很长时间内无人问津。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他 个妻子,在餐馆做女招待的安妮·赫德,同时也是他老板罗杰·科曼的助理,他们一起完善那个记录噩梦的剧本,一起寻找投资,试着把这个噩梦展现到所有人眼前。虽然后来他们离婚了,但毫无疑问,这是他们最难以忘怀的日子之一。在他们寻找投资的日子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国会发表演说,公布了 的“星球大战”防御计划,这个气势宏伟的计划将核战的阴影 地推到了前台,全世界都在为之战栗。
,那个 的年份,据说从这一年开始,老大哥永远都在看着你。花费了万美元,卡梅隆将他的噩梦变成了银幕上的现实。3月份,他们开始拍摄这个故事,年轻的阿诺德·施瓦辛格接受了他银幕生涯 个,也是最经典的反派角色,带着恐怖的机器人化妆在洛杉矶的街头走来走去,甚至在傍晚与女主角,还有导演 进街角的快餐店。“你好,我们需要四个餐位。”带着坚硬冰冷的德语口音,魁梧健壮的奥地利人和他脸上的妆差点将服务生吓出尿来,按说好莱坞的服务生应该是见多识广见怪不怪的,但没办法,太吓人了。年轻的 化妆师迪克·史密斯在边上得意的笑,而斯坦·温斯顿后来则打趣说应该把T的模型直接拿过去,吃饭都不用给钱,可以省一些经费。电影拍完的时候,大家都累坏了,不但所有的预算花光光,卡梅隆和赫德还把他们私人节省的4万美元也投了进去,他们没什么退路,也不需要退路。
年10月26日,《终结者》在美国上映,作为一部定位于深夜档的B级片,起初没人对它有多看好,影评人和同行都对这部影片大加抨击。但几天之后,一切变得不同,观众潮水般的涌进影院,很多人是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带着家人和朋友,开着车,走进临近午夜的影院来体验詹姆斯·卡梅隆的噩梦。那迫在眉睫的惊悚,不会停歇,也不会终结的追杀,让座位上的观众几乎吓出尿来。3万美元的最终票房改变了一切,口风开始转向,也有投资人拿着支票来问是否有续集的打算。卡梅隆的噩梦实现了他的美梦,他是一个真正的导演了,他有资格将这个天赐的噩梦延续下去。
这就是《终结者》的起源,或许它真是天赐的礼物,带着冷战的阴影,核爆的恐惧,末世的绝望,生硬冰冷的来到世人面前。没有多余的废话,用行动来证明一切,大开杀戒,横扫一切,不会停息,也不会终结,直到你忘记它。
但我们怎么可能忘呢?噩梦终究是人类自己开启的,它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卡梅隆只是把它在银幕上实现了而已。而且,他觉得这个噩梦的故事还没有讲完。“I’llbeback。”他对每个人说。
于是,年7月3日,《终结者:审判日》再一次回到我们面前,依旧是高大健壮的施瓦辛格,但这一次机器人T不再是人类的噩梦,而变成了人类希望的守护者。罗伯特·帕特里克扮演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成为新的噩梦。它比T还冷酷,不说,不笑,不问,不答,只会动手,即使是烈火、寒冰、枪林弹雨也不能阻止它。如水一般任意变化,无法被 ,也无法阻挡,可以变成每一个人的面目,用利刃瞬间结束杀戮。这是卡梅隆留给影史的经典形象,再也无法被超越。
但最令人惊悚的,还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核爆场面,一切都在漫天的火雨中被终结,女人和孩子瞬间化为灰烬,留下熊熊燃烧的儿童乐园,卡梅隆的噩梦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这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终结者所在。终结人类的,是我们亲手铸造的武器,我们才是真正的终结者,而能够解救我们的,也只有自己。
两部经典,就此铸成。直到现在,也无人能超越。
现在回头看,《终结者》的出现是个偶然,因为它源自一个噩梦。但也是个必然,因为噩梦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现实世界的核战阴影营造了挥之不去的毁灭气氛,美国和苏联的核竞赛将人类放到了悬崖的边上。电影里萨拉·康纳在铁网外对着一无所知的民众嘶喊,一切却哑然无声,民众在无知中嬉笑喧闹,在忽然从天而降的大火中化为灰烬,这就是现实的 写照。只有很少的人意识到,人类曾经距离全体毁灭那么近。
所以,《终结者》的成功,首先源于人类自身的聪慧和愚蠢,我们无意拥有了宇宙间最 的力量,但却如同孩子拿着打开保险的手榴弹一样,不知如何处置。无知和狂妄,是永远无法逃避的恐惧所在。
另一个让《终结者》如此卓尔不群的原因,是在于剧本触及了人类文学和科幻史上多个经典的思考命题。
“机器与人类的关系”来自于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人类追求机器的智能化,依靠机器让自己变得强大,但越来越强大的机器是否会永远听从人类的指挥,又该如何与人类共处?而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人类对于“上帝造人”说的模仿和反思。众所周知,西方宗教文化中,神创造了人,人却奢靡骄逸,不守规则,最终触怒上帝而降下神罚,用大洪水毁灭了人类,仅留下诺亚方舟上的少数人,人类的原罪自此而始,这也是“审判日”的由来。世界上 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探讨的是同样的命题,作为上帝的创造成果,人类有资格踏入神的领域,创造新的生命么?人类又如何与自己的创造成果共处?这是个永恒的难题。从《银翼杀手》到《我,机器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时间穿越”,开启于科幻大师乔治·威尔斯。我们能否回到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历史?而历史一旦被改变,对事实上来自未来的我们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果你回去杀了你的爷爷,那么你会存在么?如果你已经不存在了,你又怎么能回去杀了你的爷爷呢?这个经典的悖论入斯芬克斯之谜一般,长久以来吸引着众多聪慧的脑袋为之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性关系,在科学的衬托下,呈现出无限变化的可能。
“人工智能之殇”,始于电影宗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年开始制作的《太空漫游》中,他暗讽IBM公司的HAL电脑成为电影史上最早出现的智慧杀人机器,为了保存自身,而不顾系统指令,将人类置于死地。这种来自于机器人求存的威胁,随着机器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而变得越来越让人胆战心惊。《黑客帝国》曾经给我们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父权的确立和超越”,这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男权时代之后,一直无法回避的现实。自从“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悲剧在古希腊上演,这个问题就清晰摆在人类面前。只有打倒了强有力的上一代,新一代才能证明自己有能力掌控权力。但新一代却是上一代亲手培植起来的。父亲象征着保护,也象征着毁灭,只有打倒他,孩子才能证明自己成人。所有的孩子都渴望有个强有力的父亲,就像萨拉·康纳最终意识到的那样,约翰·康纳父亲的 选择,其实是冷漠无言的T,而 它的自我牺牲,又让约翰·康纳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个无限循环的悲剧现实,至今仍未平息。
“末世废土”,在核战的恐惧下,人类无数次构想在漫天的蘑菇云之后如何活下去。囤积食物和*火,学习求生技能,修建足够坚固的地下堡垒,这不是电影,这存在于现实,切尔诺贝利的阴影给了人类一个真实的答案。植根于此的后核战时代废土命题,在西方是知名度非常高的文化内容。无论是电脑游戏的《辐射》,还是电影《艾利之书》,都可以去体验一下。或者直接前往普里皮亚季小镇,看看那个惊悚的现实距离噩梦有多远。
如果仔细研究,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上的渊源,但这已经足够了。卡梅隆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将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以及他脑海中的诸多命题融在一起,开启了这个噩梦。 部是彻底的恐惧,来自未来的机器人没有怜悯,也不会停息,一刻不休的追杀人类,直到被守护者舍命阻止。第二部则点燃希望,再次被派遣回来的机器人守护者打开了学习模式,试着与人相处,学会爱与悲痛,并懂得了牺牲。将自己与敌人一起融化在滔滔的铁水中,试图将人类的恐惧终结,留给人类希望的所在。
卡梅隆的两部终结者之后,后来人尝试延续这个经典,并试图融入自己的思考。《终结者3》是“祖父悖论”的一个变种:你向你爷爷开了一枪,但他不会死,他会通过别的方法生存下来,直到你的出现,“抽刀断水水更流”。在《终结者2》中被销毁了关键技术的“天网计划”,依旧在延续,末日只是出现的晚一些,但还是发生了。没有了卡梅隆的《终结者3》,只有施瓦辛格孤*奋战的身影,单薄无力的男女主角动辄歇斯底里,毫无人类未来 的风范。只有片尾漫天飞舞的核弹,此起彼伏的蘑菇云让人无法忘怀。
而试图重启故事的《终结者》,有伟大的野心,但却被明星摆布的无所作为。这个充满了末世废土气息的故事,讲述成人后的约翰·康纳如何成为 。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化融合机器人,他该如何抉择。片方原定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终结者,但他却对约翰·康纳更感兴趣。因为他是最重要的明星,结果戏份不得不调整,萨姆·沃辛顿扮演的终结者成为配角,狂躁焦虑的康纳成为主角,最终交出了一个并不令人满意的答卷。我所知的故事结局,其实与现在《终结者》中上演的并不一样。“约翰·康纳的心脏受了重伤,无法救治,他面对拥有人类灵*的生化终结者,交出了自己的*衔。嘱咐他在自己死后披上约翰·康纳的面皮,用这个身份继续生存和战斗下去。就这样,一个拥有人的灵*,机器人的身体的约翰·康纳诞生了,带领着人类群体,借助机器的力量,与机器人继续抗争下去。”这个原定主题延续了《终结者2》中机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有一种再世为人的冲击力。但很可惜,这个结尾被改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那样,沦落成一部电视剧。
说到电视剧,《终结者》也有美剧,发行了两季,顺承第二部的剧情,讲述萨拉·康纳带着儿子逃走之后遇到的种种危机。限于成本和 制作,两季之后,美剧就结束了。
不过有一段一直在上演的故事,很多人其实没有看到过。这是《终结者》的3D剧场版,仅存于环球影城游乐园的现场,讲述的是 部的男主角凯尔·瑞斯在接受穿越任务之后,如何杀到时间机器,实现穿越的故事。这个故事仅仅在美国、日本和马来西亚三处的环球影城剧场上演,由真人演出,结合3D虚拟影像,观众带着3D眼镜尝试“观看不可干预的历史”,看着机器人在观众席中追逐杀戮,看着激光弹在眼前飞来飞去,看着战士在眼前倒下,阴冷的飞行杀戮者机器人打开扫描器扫描全场,寻找活人,所有人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喘……总之,一切令人不寒而栗,值回票价。我曾在洛杉矶现场观看,可以说终生难忘。
时间距离已经过去了30年,“星球大战”防御计划已经消失,苏联不存在了,可机器却已经完全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四周,谁不是在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机呢?这才是终结者的真实所在,所谓审判日,已经为时不远。
《终结者:创世纪》在北美上映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在中国公映。仅仅一周,中国票房已经超越3亿人民币,成为全球表现 的市场地区。但是,这里必须要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终结者:创世纪》是一部合格的续集,虽然作为铁杆粉丝,我还是坐进了电影院,从头到尾看完,连演职员表都没放过。但除了看着施瓦辛格老去的脸唏嘘一番之外,这部电影在我这里不足以撑起一部经典的重启,某种程度上来说,终结者系列已经沦落成一部爆米花电影,而不是那部能够让我们在深夜一遍又一遍重复观看的T2,琢磨其中的情节纠葛,观察每个细节和枪械,讨论其中每个命题的深厚意义,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其难以复制。
如果仅仅从场面上看来,《终结者:创世纪》的画面并不差,开片核弹腾空飞起的场面,的确让人惊出一场冷汗。随后凯尔·瑞斯被康纳拯救,不露脸的终结者也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压迫力,但这部电影所有的精彩之处到此为止。之后康纳带领人类反攻天网的场面,甚至不如30多年前的T1,感觉已经杀遍全球的天网没有令人战栗的大型战斗机器,摩托猎杀者,水中猎杀者,高达战斗者,空中绞杀者……曾经在《终结者》里出现的种种高端武器,一个都没有,被拿着轻武器的人类轻松给消灭了,而且康纳才带了十几个手下……一股国产抗战剧的气息顿时迎面而来。这是那个几乎消灭了人类的天网?除了会发光的时间穿越机器,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啊!
其后的故事编排,也可以说是较劲脑汁,但反复穿越的桥段,把故事线搅的有点乱。种种对老经典的致敬之处让我这种铁杆粉丝会心一笑,可除了致敬,这部电影并没有“终结者”应有的看点和灵*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点。
一个强大到无法抵抗,不眠不休,追杀到底的恐怖机器人。无论是T1、T2还是狗尾续貂的T3和,都有这样的角色存在。最初的T惊艳登场自不用说,T2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是无法超越的经典,TX女性机器人模仿T,但压迫感十足,弱了一点,不过因为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太多,场面宏大,机器的强大感还是很突出。
莎拉·康纳面对未来的追杀,顽强不屈,始终奋发求生的意志。从 部开始,看似柔弱的莎拉·康纳就是全片最柔弱却最无法击倒的角色,而在T2中她则成为有二头肌的女汉子,能打能跑,主导了未来的走向,终结者都成为她的陪衬。从根源上来说,这个顽强抵抗,直至白血病而死的女性,成为整个系列电影的灵*,那张在每部电影中出现的照片,是她不屈的存在。这样一个性格鲜明,让人敬佩的人物形象,是州长一身肌肉的形象背后,树立起“终结者”系列经典的真正原因。
从T2之后,能完整达成这两个要素的作品就没有了。T3有强悍的敌人,但康纳和他命中注定的妻子过于神经质,施瓦辛格作为机器人又无法被塑造的太立体,让这个天平偏离了一面。设定康纳和终结者双雄对峙的剧情很好,两个人把“焦躁”和“坚定”分别凸显,让影片有了生气,可惜敌人还是不够强,处于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的地位,变成了打怪升级的废土游戏。
轮到《终结者:创世纪》,重塑的莎拉·康纳太青涩,一直强调与T老爹的亲情,约翰·康纳的反派身份不可谓不用心,但他的叛变,将整部电影的亲情气氛破坏的荡然无存。那个曾经飞车逃命,孤身犯险救母,人小*大的约翰·康纳,轻易就被改变。当他拔枪指向自己的母亲莎拉·康纳,父亲凯尔·瑞斯,尽管我们都知道那不是他生理上的真正父母,但英雄的形象已经被破坏的一干二净,只剩下机器人老爹再次说“Illbeback”,留给我们一个伤感的背影。至于从前的 看点,终结者机器人,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T出场就被一枪毙命,曾经 的噩梦,T液态金属机器人也不过几个照面就领了便当。号称新款生化机器人的康纳,看着挺吓人,可从头到尾就没造成什么 。至于那个号称不断成长的天网,那个据说将毁灭全人类的天网,充分印证了好莱坞电影“反派死于话多”的铁律,从头到尾就是各种叨逼叨,好歹报警派个SWAT过来添乱啊,结果全程嘴炮攻击, 为0。除了那个号称“创世纪”的操作系统让我们在低头看着自己手机时有些不寒而栗,其他真是丝毫作用都不具备。
没有了卡梅隆执导的《终结者》,总是少了一些灵*,仅有施瓦辛格的威猛和沧桑,不是终结者的真正魅力所在。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有新的经典冒出来。毕竟人类在幸存,而机器也在升级和延续。科技与智慧一直在碰撞,卡梅隆开启了这个经典,而后人会在这个经典上再谱写什么,即使穿越回来的终结者也不知道。《终结者:创世纪》不是一个好的重启,但我希望未来能给我一些惊喜。
《终结者2》结束时,萨拉·康纳在黑暗的公路上独自飞驰,喃喃自语:“不可知的未来在我们面前展开,我头一次充满希望面对它。因为一台机器,一名终结者,学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也许我们也办得到。”
是的,希望,而不是恐惧,支持我们继续前行,这是《终结者》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飞鸟冰河:有理想,有温度,有水准,关于这个世界上的电影和现实,在这里和你们一起凝望。
我是飞鸟冰河,祝大家平安。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