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辨别offer含金量,我做了个时薪计算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表外表里,作者

曹宾玲,编辑

Reno

提到计算机专业,大部分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万金油专业”“大厂”和“高薪”。但在03届计算机毕业生眼里,这已经是过去式了。

以前被嫌弃的华子,今年校招群里挤满了人,即使一直泡在“人才池”里,大家依然“爱华信华等华”。

大厂们降本增效、锁HC的消息接二连三上热搜,计算机毕业生们的求职心态也应时而变。

今年秋招,沫沫就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

互联网企业里,她只去阿里、京东、抖音等有电商的,“有电商说明它有交易和营业额,资金可以流通。”

不仅要“做公司背调”,进哪个部门,也有讲究。“要去就去关键部门,最好是‘现金牛’部门。”

具体到岗位,也有优劣之分。“就现在的行情来看,离业务近的开发岗,比研究性质的算法岗更安稳。”

事实上,沫沫并不是个例,我们采访的几个计算机毕业生,几乎都会翻财报、看现金流,甚至抠到时薪,直至层层筛选出最佳选项。

除了直面现实,他们也正视自我,有的主动拉黑大厂,奔赴更高收益的风口;有的破除“暴富迷信”,选择脚踏实地。

在这届计算机毕业生被时势所困,又不断为自我实现博弈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窥见了时代洪流滚滚而去的方向。

01找工作,跟赚钱沾得越近越好

尽管属于互联网大厂的时代红利正在衰退,但俗语也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依然有不少计算机毕业生是坚定的“大厂派”。

来自南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蒙胜,就是其中一员。

“互联网毛利率高,光靠卖广告就能净赚几十亿。”蒙胜表示,相对于高举高打的制造业,大厂能给到个人的分红更丰厚,工作节奏和氛围也适合年轻人。

当然,他也深知这一切的代价:当互联网收缩时,占大头的人力成本也是最先被优化的。

不过,考虑到自己是科班本硕,还有论文、竞赛和头部大厂实习经验加持,他觉得自己或许能成为少数的幸运儿。

但现实令他大跌眼镜。

后端68人,前端15人,测试4人,测开8人,机器学习13人,NLP(自然语言处理)人……盯着校招页面源代码确认了好几遍,蒙胜才接受现实:这家拥有6万员工的大厂,今年校招技术岗加起来刚刚满3位数。

要知道,仅他所在的学院,每年培养的计算机学子就数以千计。

“感觉是故意透露出来,让我们知难而退的。”他坦言。结果不难预料,他在简历关就被刷掉了。

相比于撞了南墙的蒙胜,艾力更加清醒。他来自国内Top高校,专业涉猎面较广,属于很受大厂欢迎的一类。

往年这个时候,学长学姐基本已经人手三四个一线大厂的SPoffer(specialoffer),甚至是SSPoffer,他今年一个也没有。

实际上,他压根就没往大厂投简历。

今年3月找暑期实习时,艾力也曾想着进大厂历练,却发现应聘难度堪比正职。

简历过关后,他做了几十道性格测试,才进入一面,好不容易扛住面试官长达1小时的盘问,又要做coding(编程题),且后续还有轮面试。

流程已经极其繁琐,更令艾力难受的是,每个环节都间隔一周,前后消耗了一个多月时间。

“这发生在讲究效率的互联网,有点难以置信。”艾力抱怨。但很快,他就知道背后原因了。

等待offer的过程中,另一家大厂的HR主动加了艾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td/zytd/17617.html

  • 上一篇3文章:
  •   
  • 下一篇3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