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勤史老冶专哺育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老冶专为此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围绕办出专科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获得社会好评。《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中国高等教育》《辽宁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先后报道了我校的教改情况。年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年冶金高教工作会议分别听取了我校办学经验。年第四期《中国冶金教育》发表了时任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圣一等同志题为“多方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培育应用性人才”的文章,对我校在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做了全面的介绍。

李圣一校长在会议上介绍我校办学经验

一、有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有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即:“面向社会,突出应用,强化技能,长于实践”的十六字方针。

面向社会——即树立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新观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市场需要来调节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和教学内容。

突出应用——即基础理论教学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强化技能——即毕业生除了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绘图能力、计算机操作和运用外语能力等。

长于实践——即毕业生的长处应是善于把设计者的思想变成现实,较好地运用所学技术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长于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把各种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李圣一校长(右三)在学生实习现场

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1.围绕综合能力的培养,重新进行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的整合。

——以应用为目的,密切结合专业,开设基础课。突出针对性,以应用为目的,以采用生产 线正在使用和近期有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原则。将各门基础课教师分别安排到各专业教研室参加教学活动,为基础课结合专业创造有利条件。这一措施逐渐改变了基础课、专业课自成体系的状况,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人为区别。

——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教育的实际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基础课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要解决一些素质教育的问题,为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储备。

——采用模块方式,与相关基础课组成新的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目的,重新组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方法,将基础课和相关课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既避免重复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开设选修课,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加强德育有机结合。学校规定,学生除按本专业教学计划修习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必修课程和指定选修课程外,还应按不同类别修习公共选修课三门,经考核成绩合格方准予毕业。

李圣一校长、金普光书记、周平之副校长(从右至左)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2.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技能培养

在注重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学校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外语及绘图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基本做到三年不断线。各专业普遍增设课程设计环节,并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强调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基本要求,尽力把工厂生产、科研和校内实验室建设中有关的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据年、年统计,学校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已到54%左右。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变验证性实验为主为以工程应用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增加独立设计、安装和调试的综合性安验。遵循“操作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培养能力。

——为了促进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等级工或初级程序员考试,使学校培养与社会考核密切接轨,并率先将技术等级考核定为各专业学生能否毕业的硬性指标,逐步在学生中实行“三证”制度(即毕业证、技术等级证或初级程序员证、外语水平证“三证”齐全方准予毕业的制度)。由社会来进行考工,对学生深化认知发展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十信心,锤练道德品质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与考试改革创造了条件。

年10月16日,全国计算机软件初级程序员考试在我校设立分考场,是沈阳市两个考场中的一个

(二)营造有特色的“工程环境”

为了形成良好的工程育人环境,学校教学设备费的投入逐年翻番,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校内“工程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的基地。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亲自参加生产操作与管理,边生产边教学,实行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则利用基地生产的产品及设备,广开科研与科技开发课题来源,逐步形成了专业课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向。教师的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要依靠“基地”提供条件,而“基地”的生产又充分地利用了师生的科研成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强了基地建设的自我造血功能。

在加快营造校内“工程环境”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工程环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我们先后和鞍钢、本钢、大连钢厂、中捷友谊厂等二十多家企业签定产学合作协议。焊接专业每年在二十冶金属结构制品厂进行为期12周的生产实习,通过顶岗劳动进行主要工种的专业技能训练,参与工厂、车间、班组的技术革新与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使学生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这项改革坚持五年,取得较好效果,分别获冶金部、辽宁省和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奖。

学生在实习基地

(三)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探索“教产研一体化”办学模式

为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办学规律,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学校选择锻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最终要建立起教学为中心,科研与科技开发为先导,科研与生产为教学服务的三结合教学体制,并把初步具有“两懂两会”(懂理论、会实践,懂经营、会管理)作为对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将专业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归结为“五种能力”(专业生产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设计能力,科研实验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围绕着“两懂两会”的目标,本着“五种能力”的基本要求,落实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全过程之中。把“专业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体系、重新设置教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个系统改革工程,在专业课改革上实现了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专业课分流教学。经过五年的改革实践,锻压专业初步形成了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教改后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反映在毕业设计时,%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实现了真题真做,%的学生毕业设计图纸实现了计算机绘图,58.5%的学生除完成设计计算与图纸外,还有设计实施的成果,其大部分成果在企业或校内实习基地得以应用,由于采用专业课分流教学,既增强了办学的灵活性、机动性,扩大了专业的覆盖面,增强了专业的生存能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现场适应期缩短,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坚持科研与生产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为适应高工专的培养目标,该专业在科研理论及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过程中,在“转化”二字上做文章,在“转化过程中找到我们的位置,找到我们的课题方向和具体任务”。

锻压专业教改试点被列入首批国家教委教改试点专业之一,并列为国家社科《八五》重点课题。年国家教委专家组考察认为:效果明显,改革成功。

毕业设计真题真做——锻班学生自行设计改装一台0.2吨全液压有轨锻造操作机

在进行锻压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同时,学校对焊接专业进行了“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该专业在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重新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同时,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体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在实验室和校内专业实践基地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建设中,确立焊接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系统、焊接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模拟控制的教学系统、焊接质量检验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等三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为核心,分解成十二个子项目,发动教研室、实验室所有教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研制实验仪器设备,以最初学校投入的40万元经费为基础,研制后的教学仪器设备增值到近万元,使该专业实验室建设形成了明显的本校特色,在国内同类型学校中处于 水平。这些项目的开发研制,我们不仅仅把它作为改善实验条件,培养教师“双师型”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课题自始至终吸收学生参与,把它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年大学生科技成果评比中,该专业学生获得五项大奖。

焊接专业检验课公开教学活动

焊接专业一直坚持走产学合作的道路,争取企业或行业支持,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他们和校工矿备件公司合作,联建了新技术开发中心。这不仅为该专业教师科研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实验、设计提供了场所课题,成为该专业一个高水平的实验中试基地。焊接专业教改试点被国家教委列为第二批教改试点专业。

(四)开设“辅修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注重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和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要求学校要培养专业面宽、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人才,为此,我校首先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并根据学校条件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专业,如:办公室自动化、汽车运用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与此同时,从年起,开设计算机应用、英语经营贸易、文秘和公共关系等五个“小专业”供学生选修。每个“小专业”计划安排4—5门课程共学时左右,在教学计划的第四、五学期中进行,学习结束考核成绩及格发所选“小专业”学习证书,供用人单位参考,这一办法,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打破“专业界限”,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多变的要求。

九三届毕业生王兴胜获得的公共关系(公关实务与技巧)结业证书

(五)进行招生改革试点,开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为了提高普通高等工程教育的生源质量,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从年起进行招收有三年以上工龄的高中(或中专、技校)毕业的在职职工入校学习的试点工作。

试点班的学生来自生产 线,他们带着现场生产中的问题来学习,求知欲强,学习目的明确,爱思考、肯钻研,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强。但是,基础知识较差,记忆力和自学能力差,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取长补短,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招生改革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教委和冶金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不少的收益。由于这些学生入校,改变了在校生的成份,促进了学风建设,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开辟了产学合作新途径。

年,冶金部副部长殷瑞珏(右4)来学校视察

(六)加强思想*治工作,狠抓三风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坚持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思想工作,努力把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使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可喜的进步,丰硕的成果

几年间,学校共有10项教改成果分获 二等奖,冶金部一等奖,国家教委一等奖,省、部二、三等奖。教务处被国家教委授予先进教务处。有7项教改科研成果获辽宁省“八五”教学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有二个专业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专业改革试点专业。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形成强化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我校金工实习基地被国家教委评为首批 单位,电工实习基地和电子实习基地在辽宁省电工、电子实习教学评估中均为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了人才质量。努力建设“双师型”和兼职教师队伍,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在教师中实行聘任制,对学生实行“滚动制”和“教考分离”,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激励机制。学校教育与社会考核相接轨,在全体学生中实行等级工考核,建立了三证齐全方准予毕业的制度,实现计算机、外语、绘图能力三年不断线。年以来,共有13个专业多名学生通过了各自专业的操作技能的等级工考试,外语三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全国性计算机初级程序员考核我校通过率占沈阳市通过人员的85%,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教务处、学生处联合对近四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信息反馈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到单位后,“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很快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鞍钢原人事处处长说:“企业就欢迎这样的人才”。

年,学校教务处被国家教委授予“先进教务处”称号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xz/9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