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采铜
大家好,我是采铜。
按照所有演讲的惯例,一开始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齐白石的。我给这个故事起了一个题目叫:信息匮乏时代的手艺人: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出生于年,湖南湘潭,原名纯芝。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16岁开始拜师学习雕花木工,给家里面赚钱。齐白石的木工师父手艺很好,而他又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也越来越好。又由于经常跟着师父在外面做活,四处跑,也在他那个地方渐渐有了些名气。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更善动脑。他发现,师父雕的花,以及其他木工做的,翻来覆去就几个固定的式样,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他就搞了些创新,把国画里其他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这些新品,颇被大家欢迎。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的,没有什么好的资料可看,所以他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
直到二十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到了一套武功秘籍,如获至宝。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没法从别处得到。于是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笔勾描在竹纸上。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成十六册,才悉数描完,然后才把原书交还。接下来的五年,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并且闲时也反反复复拿出来临摹,勤学苦练,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有了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的画技更上一层楼,终于成了一代国画大家。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五彩斑驳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 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所以,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我们的故事。
我经常在想,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肤浅的时代。肤浅是什么意思呢?肤浅就是“表面化”。如果你在咖啡厅里面点了一杯拿铁,但每次都只是把上面的奶沫给吃了,下面的咖啡没动,是不是很奇怪?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每天都在做着类似这样的事。
就像父母帮子女物色相亲对象,数字比活生生的人重要,房子多少大,工资多少高;
就像衡量一篇文章好不好,要看它的KPI,阅读人数有多少,转发收藏有多少;
就像把自拍放到网上,你不P一下都不好意思;
就像现在有人会长篇大论,教你怎样写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却没人教你怎样写一篇深度长文;
就像春节时保健品的礼盒装,偌大的一个盒子拆出来只有一点点东西;
……
所以唯独我们缺失了一样东西:深度。
而且,我发现,我们时代肤浅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有两个新变化是我在近两年才发现的:
一个是知乎答案里面,各种“装饰性图片”变得很常见。
什么是装饰性图片呢?就是这种图片并没有传达什么实质性的信息,比如文章里面插一张萌宠动物的表情、插一张暴走漫画的表情或者插一张有着离奇台词的影视截图。我经常能看到,一篇答案里面这种图片能插上五六张,文字倒没这么长。
以前知乎的答案是很干净的,有一说一,就是论事,后来这种浮夸的东西就慢慢出现了,后来就变得很常见。这是受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为什么有人喜好这么做呢?我想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文字的内容太薄弱,心有点虚,只能用图片来遮掩、来充门面。
这就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梗,恰恰是不重要的事情才会说三遍,因为无法提供这件事之所以重要的充分理由,所以只有靠重复来强调。
这种图片以及这种重复都是很虚弱的,成了我们肤浅时代的一个症状。
另一个例子是,我发现有些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治白癜风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