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让程序员冒死拦汽车无人驾驶究

前几天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百度厂长李彦宏在试乘百度无人车的时候,为了测试一下自动刹车功能,安排了几个人冲到马路“以身试车”,结果自爆 去拦车是写无人车代码的工程师。

消息一出来网民就炸了,人家老板都是亲自上阵,为毛厂长竟然找程序员当炮灰?

虽然百度立刻公关说厂长不知情,但究竟事情真相如何只有百度自己心里有数,所幸安全无事。

说到无人驾驶,就不能不说特斯拉。前几个月特斯拉汽车自动模式导致的两起起车祸,美国那起驾驶员甚至当场身亡,一度把特斯拉推向风口浪尖。特斯拉甚至把「自动驾驶」改为了「自动辅助驾驶」,颇有此地无银之嫌。

那谷歌无人车的状况会好一些吗?答案是并没有。从14年到现在,已经发生过将近20起车祸。

那么无人驾驶不靠谱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据统计谷歌无人车事故率为每10万英里0.6起,已经非常接近人类的记录,即每10万英里0.3起。在当前技术不或许成熟,但这 不是无人驾驶不靠谱的决定因素。

无人驾驶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电控技术发展来说,业界将无人驾驶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

辅助驾驶:为驾驶员在驾驶时提供必要的信息采集,在关键时候,给予清晰的、精确的警告,相关技术有:车道偏离警告(LDW),正面碰撞警告(FCW)和盲点报警系统。这类系统特点是,仅仅只是辅助,即使出现问题也不影响开车。这一阶段基本已经普及,目前高配车型基本都配备。

▼阶段二

部分自动驾驶:驾驶员在得到警告后,仍然没能做出相应措施时,半自动系统能让在汽车自动做出相应反应。相关技术有:紧急自动刹车(AEB),紧急车道辅助(ELA)。第二个阶段正在普及。

▼阶段3

有条件的无人驾驶:在驾驶员监控的情况下,让汽车提供长时间或短时间的自动控制行驶。这个阶段初具雏形,特斯拉就深耕于这个阶段。

▼阶段4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完全实现自动驾驶,无需人员监控。这个阶段则是谷歌和百度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无人驾驶也分两条发展道路:

▼1.以特斯拉或各大汽车厂商为代表,研发立足点是: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轨迹是:全人工驾驶----机器辅助一点驾驶----机器辅助更多驾驶-----机器完全可以自己驾驶(但人可以自行选择用它还是自己来开车)。通过不断迭代辅助驾驶技术,最终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他们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来进行拓展研发,以驾驶者本身为中心,衍生相关技术。

▼2.以谷歌、百度为代表,研发立足点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它们把车辆当成一种会自我学习的机器人,完全通过让车来模拟驾驶员的大脑完成自动驾驶。直接绕过自动驾驶从辅助开始逐渐介入替代人的过程,而是一步到位实现无人驾驶,不需要人类干预,哪怕没有驾照的人也可以单独上车。

他们则希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并将无人驾驶技术发展为一种市场服务,为人们提供日常出行和物流服务。

尽管特斯拉和谷歌在无人驾驶方面都用到许多了相似的传感器、地图绘制技术和软件系统,让汽车之间能够相互学习。

但两家公司的无人车 的不同就是用来作为汽车“眼睛”的传感器不同——无人车必须能够监测到它们的环境才能做出在道路上如何安全行驶的决定。

谷歌无人车使用的是光感雷达,一种使用激光绘制周围环境的遥感技术,通过激光的反射波可以来测量汽车和其周围物体的距离。

光感雷达被认为是无人驾驶汽车中所使用的 技术,因为它精确度高,能够让汽车在地图上面准确地定位。但光感雷达是一款高级传感器,售价高达美元。

▲谷歌无人车顶的光感雷达传感器

特斯拉选择使用高科技相机传感器作为汽车的“眼睛”。同时Tesla给汽车配备了12个远距离超声波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提供度的视角,并配备了一个前置的雷达系统来帮助半自动化的驾驶系统。

这个前视摄像头安装在后视镜的前面,通过软件测量距离、识别路标以及探测行人。但如果未来光感雷达成本降低,特斯拉也会考虑使用它来作为感应设备。

目前谷歌与特斯拉的应用场景也有所区别。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在高速公路上应用非常成熟,但在车况复杂的市区里则局限很大。而谷歌则专注于城市道路驾驶解决方案,处于 地位。

无人驾驶的未来不再遥远,技术能够创造新世界。无人驾驶确实还有很多路要走,当然除了技术成熟,配套的服务还有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未来才能更美好。

资料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电动网

李二逼/BussinessInsider

转载须知

个人分享至朋友圈无需授权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cyfilter.com/zyjn/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