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知名度较高的产品类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本书较适合初级阶段的产品经理阅读,作者介绍了其做产品和项目的过程,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贵的是,本书中提到了很多扩展阅读的书籍,有利于读者更深层次地学习某一个专题,关于本书的内容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总体来讲此书值得读,尤其是从业3年以内的产品经理,即使从事多年的产品经理也可看看,它在很多方面总结和分析的比较透彻,以方便巩固和熟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本文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谈一下我对产品经理的认识和理解。
1.产品经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产品经理不是随着软件出现而出现的一个角色,尤其是在国内,年以前这个岗位的从业者很少,国内也几乎没有这样的需求,随着软件开发和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产品经理。
在年之前,开发软件的类型主要是企业管理软件,或者是企业办公软件,这些软件的需求来自于企业需求,这些需求几乎是确定的,一般地是对企业过去经验的总结、梳理、抽象和流程再造,或者说需求变化的幅度较小,有人可能会说,那个时候的需求变化也很大,没错,我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需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软件应用的业务理解不到位,第二个是业务人员没有描述清楚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软件需求需要解决的事情是对企业过去业务的总结、梳理和抽象,以及重新设计由实施软件系统导致的企业业务发生改变的工作流程,总体来讲,软件需求和软件产品的工作内容是企业信息化,软件的用户也是既定的人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软件系统走出了企业管理和企业办公范围,进入的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纤维中,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软件产品的用户发生了很大变化,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互联网阶段,软件用户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既定的人变成了不确定的人群,主要表现在用户人群和用户人数变得不确定,即使互联网产品在设计时有既定的人群目标,但产品上线后人群定位总是要发生变化,并且随着产品的发展用户人群也会不断地变化,用户人数和活跃用户随着产品和运营的变化而变化。
在互联网阶段,产品的更新频次加快,或者迭代周期缩短,因为用户的变化以及运营策略的调整均促使互联网软件产品的迭代周期缩短。
产品经理是在这样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专门进行互联网产品设计,产品经理的出现扩展了过去“软件需求”的范围,也是互联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产品除了要满足业务信息化的要求,还需要对未来业务预估,即对未来预测,引领人们走向新的生活方式,所以互联网产品在设计时,如果仅考虑当前的需求和业务特点,没有对未来业务进行规划,没有具体策划和设计,那么此互联网产品一定没有活力,很难吸引用户,产生价值。只有懂战略、会设计、了解业务、熟悉用户和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产品经理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互联网软件系统,诚然这也是产品经理的未来。
2.产品经理的三个层次
互联网快速发展造就了产品经理岗位,也对产品经理提出了要求,因为这个岗位时间不是很长,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鱼目混珠。产品经理需要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或功能,而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需要产品经理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就我的经验来看,产品经理的发展过程要经历“照本宣科”、“融会贯通”和“触及心灵”三个阶段,在我看来这三个阶段几乎不可逾越,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他很快能达到第二个阶段,甚至第三个阶段,学习能力差一点的人,会一直徘徊在 个阶段。
(1) 个层次Level1,照本宣科
这个层次的产品经理对产品领域的用户、业务和相关技能掌握不足,只能听明白用户对业务的描述,理解业务流程逻辑,按照用户的描述设计出几乎一致的流程,描述用户对业务的理解,几乎没有对现有业务的深层次加工,产品经理通过这样需求分析设计出软件产品原型,输出PRD文档,然后进入软件开发过程,这个过程在本质上与过去做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调研几乎没有不同。
在互联网软件开发时期,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多变的互联网节奏了,实际上不仅仅是跟不上节奏,这样设计出的软件系统,一定漏洞百出,因为线下业务流程完全照搬到线上后,有些环节一定要做调整,并且这个调整方法要有系统思维,所以“照本宣科”,产品上线后一定会出问题。
这个层次的产品经理优势是理解能力较强,缺点是系统思维不足,抽象能力不够,产品经理的技能掌握不足。
(2)第二个层次Level2,融会贯通
第二层次的产品经理对产品应用的领域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了解产品用户,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对产品的用户深入理解,能够深入理解业务流程,对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并重新设计,找出线下业务和线上产品的交互界面、交互内容和交互方式,这样的产品设计已经不是简单地互联网产品设计,实际上是整个系统设计,包括线下系统和线上互联网产品系统设计,因为只有深入理解线下的业务形式,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前业务的互联网产品。这样的产品设计出来后,新业务流程优于旧业务流程,操作简洁,是旧业务流程和操作方式的升级版,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这个层次的产品经理在互联网产业中属于少数,因为对产品经理的要求较高,他是复合型人才,既要了解业务领域知识,又要懂互联网技术,同时还需要具备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技巧,
(3)第三个层次Level3,触及心灵
第三层次的产品经理既是领域知识专家,又是互联网知识专家,更重要的是用户心理专家,熟练掌握产品设计的各种技能。我认为当这三类知识与经验(领域知识与经验、互联网知识与经验和用户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创新性产品。
社会中流行一种说法叫做跨界打击,认为互联网触及到的产业都会给传统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于是很多人对互联网的态度是即恐惧又拥抱,恐惧互联网将其颠覆,拥抱互联网就好像找到了阳光大道,我认为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态度是正确的,不能把它极端化,在互联网初期,互联网从业者是传统业态的门外汉,利用电子商务方式把传统业务打击的满地找牙,但我认为这是有其特殊性,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营销和销售环节,处理信息流,减少信息不对称,扁平化业务操作环节,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行业中大量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问题和交易体验问题等,所以早期的电子商务就像一把利剑刺痛了传统企业。但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传统企业对互联网认识越来越深刻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造企业业务后,简单地说互联网模式颠覆某个业态已经变得很可笑了,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创业机会了,而是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上创业或者创新地设计一款产品从来就没有简单过,但这时的门槛更高,要想设计出一款在某个业态有影响力的产品需要第三层次的产品经理,他既掌握垂直领域的发展规律,又理解互联网模式,深刻理解用户心理模型,只有这个层次的产品经理才能设计出让用户心潮澎湃的系统(包括线下业务逻辑和线上产品),让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
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事实,即“当我们认为某件事情很复杂时,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它”,任何事情当我们真正理解它之后,我们从来不认为它是复杂的,相反我们认为它如此简单,“触及心灵”的产品经理一定是“真正理解”了某件事情,所以他能把握这件事情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设计出整个系统,包括运营系统和相应的软件产品。如何判断自己“真正理解”了某件事情呢,我的经验是用一句话描述这件事情,如果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这件事,并得到大家认可,那么基本上就找到了这件事情的规律和本质。从软件产品角度来分析,如何才能做到 呢,如何才能触及用户心灵呢,这个话题我回答不了,根据我的经验,我发现在做产品时,功能越少的产品设计起来越困难,尤其是在众多的功能需求中逐步删除,只剩下一个最核心功能,这个是非常难的,因为只有深刻理解业务,完全掌握用户心理模型,并懂得互联网技术才能做到,这样的思考过程和做法是不是在接近“触及心灵”这个层次,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个过程真的很难。
这个层次的产品经理在互联网产业中人数很少,大部分是互联网创业者或者说是老板,当然也有一些产品经理,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观点独特、知识面广和经验丰富,能在复杂的业务领域中找到用户内心深处的业务痛点,利用有限的企业资源和产品功能撬动用户。
3.产品经理修炼
如何才能修练成为“触及心灵”的产品经理呢,我不知道,作为开放性话题,我发表一下自己对此话题的观点。
个层次“照本宣科”的产品经理最容易达到,主要是掌握产品经理的技能技巧,主要侧重在技术层面,比如掌握流程设计基本方法,掌握需求工程和软件工程的方法,能编写BRD和PRD的基本内容,会设计系统原型,就可以做需求分析和业务调研工作了。
第二个层次“融会贯通”的产品经理除掌握产品经理的技能技巧外,还需要学习大量的业务领域知识,实际上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还不够,需要与当前的业务流程、用户操作水平和实际场景结合起来,所以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既要勤于学习成为垂直领域的知识专家,又要谙熟当前的业务和实际场景,当然还要熟悉互联网商业模式和软件技术。
第三个层次“触及心灵”的产品经理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这个层次上,我认为主要是对用户心理模型掌握和理解,他理解用户的深度比用户自己都要深刻,能够跳出当前的业务场景,根据用户心理模型,做出令其心动的产品。
赞一个
赞赏
人赞赏